在我們的項目醫院內,對新生兒和產婦護理的需求不斷增長是顯而易見的,因為這些人群正是備受也門(台:葉門)戰事影響而境況堪虞的一群。不幸的是,在急症室(台:急診室)裡,我們接收到的新生兒患併發症的數字一直在增加,這些併發症都與產前護理不足、分娩過程不衛生,以及在家分娩期間出現難產的原因相關。貧窮、母親們受教育水準低下,以及居住地遠離醫療理設施,更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
有一個病例我至今仍清楚記得,那是一個8天大的男嬰,他在村落裡的家中出生。他的被母親帶他到急症室,因為之前幾天,他已逐漸停止進食,當天早上,更開始出現一些「奇怪的動作」。在我面前的是一個僅2.7公斤重、脫水的嬰兒:他的頸部向後扭曲、四肢僵硬挺直、身體反覆痙攣。此前我從未見過這樣的病例,但我立即意識到這一可怕且致命的症狀──新生兒破傷風。
新生兒破傷風只會發生在未能從已接種疫苗的母親身上獲得免疫的新生兒身上,特別是當使用未經消毒器具切割臍帶時容易造成感染。這種疾病很難在如香港這樣的發達地方或國家存在,因為通過免疫接種計劃、綜合產前護理,和安全的分娩,是可以輕易地預防新生兒破傷風的。
我們於是迅速給藥(中和破傷風毒素)予嬰孩,通過靜脈輸液、抗生素、和鎮靜劑來控制痙攣。他的狀況稍微緩解,痙攣的頻率有所降低但仍在繼續。破傷風痙攣很容易由周邊光線和聲音誘發。
接下來的24小時,我多次去到高度護理病房檢查他的情況。他在一個嬰兒恒溫箱內,幾乎完全被深色布料包裹著。他的痙攣還在持續,甚至到了影響呼吸的地步。我逐漸增加鎮靜劑的劑量和次數。每一次痙攣對他來說都是痛苦的──那景象令人沮喪,亦叫人難以忘懷。最後,我決定將他轉院至位於塔伊茲(Taiz)的無國界醫生兒科病房進行治療,希望更好的護理環境以及兒科醫生的診治能夠增加他的存活幾率。然而,救護車開到塔伊茲的車程可能長達45分鐘,視乎交通狀況而定。我做出的決定有一定的風險。幸運的是,當晚我接到了他安全抵達的確認消息。
幸好,通過用藥、基礎監測、適當餵食和對父母進行教育,很多生病的新生兒和兒童都獲得了治療並出院回家。雖然母親們和女性看護人都要戴上面紗,然而隔著面紗仍能感受到她們感激和高興的神情。我感到與她們之間的信任和聯繫跨越了文化、語言和性別的隔閡。看著他們的嬰孩由最初來到急症室時病情嚴重的樣子,到逐步康復出院,無疑是我最大的滿足。我希望他們永遠記住他們口中這位華人醫生,一位在每天上午十點探望他們的嬰孩的人。
來自香港的急症室醫生梁屺瞻(Jimmy)於2016年8月至11月期間,到也門伊卜省一間由無國界醫生支援的醫院,參與他的首個無國界醫生救援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