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緬甸軍方對若開邦(Rakhine)的羅興亞人發動大規模暴力行動,迫使超過70萬人從緬甸逃往鄰國孟加拉。羅興亞難民危機至今八年未解,孟加拉目前收容約130萬羅興亞難民,其中逾111萬羅興亞人臨時棲身於科克斯巴扎爾(Cox’s Bazar),使當地成為「全球最大的難民營」。
八年過去,羅興亞人的無根生活依舊,對未來的希望甚至變得渺茫。他們被剝奪國籍、未獲難民身分,無法就業、接受教育。滯留在難民營之中,嬰兒出生,成人變老,所有人幾乎完全依賴由外界提供,卻日益減少的人道援助維生。同時,疾病如白喉、疥瘡和丙型肝炎等,亦因營地衞生環境惡劣而爆發,使羅興亞人的處境雪上加霜。
在羅興亞文化中,有一句諺語如是說:「水滴芋頭葉,風吹了無痕」( Hoñsu Fathar Faaní) ,羅興亞攝影師希路(Sahat Zia Hero)解釋:「世界之大足以容納我們,但我們得到的待遇就像芋頭葉上的水珠,從未得到一片能安心停留的地方。」
在無國界醫生及其他藝術團體的支持下,希路(Sahat Zia Hero)與另外9位羅興亞藝術家和10名兒童,以「芋葉」為主題開展不同藝術項目,以不同方式訴說羅興亞人堅韌生存的故事。其中,希路與無國界醫生攝影師卡林加爾(Victor Caringal)合作拍攝了一系列照片,展示羅興亞人在科克斯巴扎爾的巨大難民營內的生活。兩人希望透過影像,保存羅興亞人的身分、文化和歷史,留下羅興亞人活着的印記。
無國界醫生認為,羅興亞難民不只是一味受惠的群體,他們渴求的不僅是庇護、糧食、援助,他們更渴望擁有未來——無論是返回緬甸家鄉,或具尊嚴地獲得重新安置。羅興亞社群渴望自主生活,亦是組織在地的合作夥伴,就讓我們一睹他們以文化藝術自強、在葉上留痕的故事。
2017年,超過70萬羅興亞人抵達孟加拉尋求庇護,為騰出空間建造難民營,科克斯巴扎爾的大片森林被除去。現在,部分植被已重新生長,在人口稠密的營區中讓人們遮蔭,但同時亦標誌着羅興亞人離鄉別井的第八年。
這張照片展示了難民營的密集環境。營區極其龐大,但各種管制壓得居民喘不過氣。攝影師希路說:「照片中美麗的綠色和再生的植被,與圖中羅興亞人惡劣的居住環境,形成鮮明對比。」
這名婦女在雨中走過營區,腳步無跡可尋。照片呈現靜止的雨點,就像羅興亞人目前的處境,他們的生活完全被打住。
攝影師走在營區內狹窄的街道時,看到這名男子正在修補他的住所。他看起來強壯有力,正在修補竹製的臨時住所,好讓他和家人安然渡過季風的吹襲。由於營內不准有堅固的永久建築,以便當局隨時清拆,人們只能用竹子等物料而非磚瓦、混凝土等作建材。對於攝影師卡林加爾來說,這名男子代表了他對羅興亞人的看法—— 一個必須強韌才能生存的民族,因為他們正承受無人該面對的困境。
自2023年底以來,緬甸若開邦的暴力持續升級,導致更多羅興亞人前往孟加拉尋求庇護。由於難民營剩餘的空間有限,部分羅興亞人被迫在容易發生山泥傾瀉的土地上建屋,而他們的新家,亦遠小於他們在緬甸的家。
由於人道援助的資金削減,難民營內的學習中心被迫關閉,營區內1,179名教師的合約遭中止。在難民營,教育被視為羅興亞青年用以改善處境的少數機遇之一。
這張照片展示了年輕羅興亞人的脆弱和希望,也顯示人道援助資金削減對他們帶來的真切影響。現在削減資金的決定,不止會影響當刻,也會為未來及下一代的羅興亞人帶來漣漪效應。
當攝影師路過營區時,看到四周的孩子大笑、玩耍,他們有時或會被責罵;孩子為營區帶來了活力和喜悅。攝影師希路說,人道援助資金削減導致學習中心關閉,所以才有這麼多孩子在街頭玩耍。
然而,兒童的遊戲與想像,片刻舒緩了難民營中的高氣壓氛圍。兒童憧憬未來,玩耍不僅是他們表達希望的方式,也是他們應對種種艱難現實的辦法之一。
伴隨季風而來的暴雨和洪水,加上風化的土壤,有可能造成山泥傾瀉,威脅營區的安全。照片中的地方原本建有住處,但建築物已在山泥傾瀉中倒塌,這裏目前仍然危險,無人居住。
拉哈娜在難民營開設了一個小食攤糊口。攝影師對拉哈娜的印象深刻,因為她能在狹窄的廚房內,準備眾多小食。雖然羅興亞難民有糧食援助,但目前每人每月僅得10美元(約78港元)的援助,遠不足營區的生存所需。另外,援助資金減少,意味未來糧食援助金額或進一步下降。
這張照片表達一種封閉的感覺。難民營被鐵絲網包圍,當羅興亞人談及生活,便會説起活在封閉之中。
農耕活動是羅興亞攝影師希路童年的重要部分。目前在人口稠密的難民營內,羅興亞人沒有永久住所、土地或私有空間,靠飼養牲畜、種植足夠蔬菜以謀生或裹腹活命已經變得罕見。
攝影師希路解釋,竹子是羅興亞文化中的傳統建築材料。照片中的竹子看似新鮮、翠綠,但其品質卻遠低於羅興亞人在緬甸若開邦家鄉用於建屋的竹子。
攝影師希路看着人們橫越竹橋:兩個女孩謹慎地邁步;兩個男孩則賽跑至橋頂,再做一個後空翻跳進水裏。希路在營區的八年來,拍攝過很多關於這條橋的照片。這裏原本有道更寬闊的橋,但經過多個洪水季節,該道橋已被侵蝕、沖走。雖然竹橋看起來危險,但卻是通往鄰近營區的重要通道。
人道組織的救援人員、員工和外國訪客通常開車經過主幹道前往營內各處。但在營區的深處,道路非常狹窄,許多地方僅能步行前往;需要求醫且無法步行的羅興亞人往往要以人力抬起送往最近的醫院。在季風吹襲時,路程非常艱辛,一行人前往醫院動輒需要數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