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三個月在緬甸中部受強震影響的災區投入救援工作後,無國界醫生已完成於重災區——曼德勒(Mandalay)、實皆(Sagaing)及撣邦(Shan)南部,尤其是茵萊湖(Inle Lake)一帶的緊急應對工作。
派發救援物資套裝旨在協助社區維持基本衞生、支援日常所需及重建家園。與派發同步進行的情緒支援及提高健康意識的小組活動亦已告一段落。
缺乏乾淨食水及適切衞生設施,容易導致衞生惡化及增加水傳播疾病爆發的風險,在人口密集地區尤甚。在為期三個月的緊急應對中,無國界醫生共派發6,042個救援物資套裝、2,200個避難所物資套裝,鑽探278口水井(其中6口仍在施工中)、設置6個污水處理系統,以及逾30個衞生設施,包括洗手處、廁所及醫院內的廢物管理設施。此外,組織亦向耐藥結核病病人提供3,782包營養治療食品「Plumpy’Nut」。
根據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3月底的強震已造成緬甸3,800人死亡、5,100人受傷、116人失蹤,約207,000人流離失所。全國逾55,000間房屋、2,600間學校及300間醫療設施受損或被毀,而包括水源等重要基礎設施亦遭破壞,令不少社區在獲得基本服務時面對重重困難。
雖然緊急應對階段已結束,無國界醫生仍留守災區,支援社區復原及早期重建工作。在曼德勒及撣邦南部的娘水鎮(Nyaung Shwe),地震嚴重破壞當地水利衞生系統,令多個社區無法獲得安全水源。無國界醫生團隊仍繼續協助重建可持續的乾淨食水供應系統。在娘水鎮茵萊湖一帶,他們正在從瓦塔金(Wat Ta Kin)寺的水源鋪設一條水管到凱拉(Kaylar)村。預計工程將於9月完成,屆時可為逾5,000名居民提供可飲用水。
在整個應對過程中,無國界醫生與當地及國際持份者緊密協調,以善用資源、提升成效並避免服務重疊。儘管災情嚴峻,社區展現出非凡的團結精神,許多未直接受災的居民亦主動伸出援手,幫助失去一切的人。應對緊急情況不僅是滿足當前需要,更是提供可持續、切合本地實際情況的方案,以減輕社區的。因此,無國界醫生的工作著重為社區奠定基礎,以提供穩定的乾淨食水供應、適切的避難設施和心理健康支援——這對幫助社區從大型災難中逐步復原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