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ard delivery in progress. Please do not leave or refresh the page

loading...
無國界醫生 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抗戰伊波拉

無疆

2015年4月02日

Bulletin2015 1 Small

新一年 新挑戰 

 

正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無國界醫生的前線人員亦一樣,已就今年將要進行的救援工作做好準備。

 

首先是衝突地區。敘利亞的戰火已踏入第五年,至今已造成逾20萬人死亡,超過700萬人流離失所。無國界醫生本應在當地進行大規模的醫療工作,但由於有醫療人員被針對襲擊,以及去年年初時曾發生救援人員被擄走事件,均迫使我們大幅縮減在該國的工作。雖然我們仍在當地支援多所醫療設施,但與龐大的人道需要相比,只是九牛一毛。

 

此外是伊波拉疫情。無國界醫生自2014年3月疫情爆發以來,便在該區工作。近月病人的數字下跌,情況令人鼓舞,但疫情尚未結束,我們要進一步以「零個案」為目標,將疾病完全消滅。同時,我們亦需要作出很多努力,以重建在利比里亞、塞拉利昂和幾內亞這3個最受影響的國家當中,為一般病人而設的醫療系統。我們要確保他們在生病時,能夠看到醫生。

 

這期《無疆》將會和你分享曾參與抗擊伊波拉的無國界醫生(香港)救援人員的故事,他們會向大家介紹伊波拉治療中心實際的工作情況,以及他們在任務期間所面對的困難。另外,在「前線醫訊」中,我們將會探討另一種疾病──麻疹。這疾病在我們身處的社會,看來不難控制,但在不少貧窮國家則可以奪走許多人的生命。

 

再次感謝你一直以來對無國界醫生和我們救援工作的支持,希望你喜歡今期的《無疆》。 

Remi Carrier

卡磊明

無國界醫生(香港)總幹事

MSF Fighting Ebola 1

封面故事

抗戰伊波拉

伊波拉在西非肆虐一年,疫情漸見緩和,無國界醫生在幾內亞、利比里亞和塞拉利昂伊波拉治療中心的患者人數顯著下降。這場前所未見的疫情,促使我們大規模動員,至今前仆後繼到當地抗疫的國際救援人員超過700人。截至二月底,香港辦事處共派出27人,包括負責統籌利比里亞所有醫療行動的狄純娜醫生,以及首位參與治療伊波拉的香港醫護人員趙卓邦。

MSF Fighting Ebola 2
未知

 

狄純娜於2014年10至11月間在利比里亞參與抗疫工作。在香港辦事處任職緊急救援支援組經理的她,可謂縱橫疫場,曾處理在塞拉利昂以及南蘇丹的霍亂、麻疹和戊型肝炎疫症爆發。她表示,即使組織應對伊波拉擁有壟斷性的專業經驗,但面對龐大疫情,仍有很多不足。

 

她解釋說:「以往無國界醫生應對的伊波拉疫情規模較小,地理集中,位置偏遠。這是我們首次在城巿面對伊波拉,首次設立超過100張病床的治療中心。我們並非毫無準備,對伊波拉一無所知。然而,過去的疫情規模,不容許我們對病毒掌握更多資料。這場疫症的唯一好處,是讓我們更了解伊波拉,以應對下一次疫症爆發。」

MSF Fighting Ebola 3 Natasha Reyes

醫護人員目前只能為病人提供支援性護理,增強其免疫能力對抗病毒。狄純娜說:「其他方法如為病人輸入康復者血漿等,雖有若干研究,但尚未有確切證據顯示可以殺死病毒。」不過,無國界醫生正參與藥物臨床測試,希望有助找出新療法。

 

不確定的還有疫情的發展。即使疫情趨緩,追蹤曾感染接觸者人士的工作依然嚴重不足,一個新病例就足以令疫情死灰復燃。狄純娜主動出擊,派出「熱點應對小組」到首都蒙羅維亞外圍、沒有其他救援組織前往的社區應對伊波拉。「他們一行15人要先開車兩天到達某個熱點,並在兩天內建好一所小型治療中心。」

 

壓力

 

作為醫療統籌,狄純娜亦要負責保障當地逾千名同事的健康。「一位同事染病,對他及其家人來說,固然極之難受,但影響不止於此。團隊士氣會受打擊,當地人對無國界醫生的信任蒙上陰影,更重要的是,利比里亞經歷多年內戰,醫護人員彌足珍貴,一個醫生、一個護士都不能少 !我們必須確保他們熬得過今次疫情,將來救治更多病人。」在疫情爆發前,當地每10萬人才有1名醫生,如今疫症奪去不少醫護人員的生命,勢令醫療系統更加脆弱。狄純娜指出,疫情幾乎癱瘓西非三國醫療系統,但各方集中投放資源和精力於對抗伊波拉,嚴重忽略非伊波拉病人的需要。

MSF Fighting Ebola 4

救援人員並非鐵人,患感冒或吃錯東西拉肚子,原來小事一樁,在伊波拉項目就不一樣。「一位同事患感冒,傳染給三四個人很正常,但感冒引致的發燒也是伊波拉病徵之一。就算同事心知機會很微,也難免會緊張,懷疑是否感染伊波拉。」狄純娜唯有勒令同事自我隔離,爭取休息。

 

矛盾

 

在港任職急症室護士的趙卓邦(阿邦),在2014年11月至12月駐守蒙羅維亞無國界醫生最大的伊波拉治療中心最前線──分流站。阿邦必須根據求診者的病徵、居住地、職業與接觸史,尤其是曾否參加葬禮或接觸屍體,決定他們是否需要進入高風險區接受抽血化驗,每日徘徊於矛盾與抉擇之間。 

MSF Fighting Ebola 5 Pong Chiu

他說:「分流最困難之處,在於一些似是而非的個案,譬如說伊波拉與瘧疾的病徵非常相似,而瘧疾在這裡是很普遍的;也有人故意隱瞞,或答案模棱兩可。我不能把所有人都收進疑似個案區,讓他們增加受感染風險,還要擔驚受怕;但我亦需確保不會把應該隔離的人放走。」

 

就算生活小節如剪指甲,阿邦都要左思右想。阿邦笑說:「指甲太長,可能會弄薄甚至弄穿手套,但剪指甲又有機會造成傷口,尤其是看不見的傷口,讓病毒有機會入侵。拿着指甲鉗那一刻,我真的在衡量弄穿手套的機會大,或是剪傷的機會大 ?最終我沒有剪下去。」

 

耐性

 

阿邦有時要到高風險區協助其他同事,每次都必須穿上全套保護裝備,包括外科手術衫褲、護目鏡、口罩、頭套、手套、圍裙、保護衣以及膠靴。保護得了自己,護理病人卻不容易。

 

阿邦解釋說:「在香港的醫院,醫護人員經常要為病人吊鹽水,替他們開靜脈輸液口,俗稱打黃豆,在伊波拉治療中心進行這個程序就加倍困難:手指的敏感度因戴上兩層手套大大降低,護目鏡起霧令視野不清,侷促的保護裝備容易讓人煩躁,減低專注力,此時此刻,保持精準並非易事;整個程序必須緩慢進行,防止出現針刺意外。一個原本只需兩至三分鐘的程序,最少要10分鐘才能完成。」

MSF Fighting Ebola 6

當地天氣跟香港的夏天一樣,酷熱潮濕,就算沒有穿着保護裝備也大汗淋漓。阿邦說:「脫手套時,發現汗水積聚於十隻指尖位置,形成小水塘,加起來可能夠養金魚了。」

 

自伊波拉疫情爆發以來,無國界醫生已治療近5,000名伊波拉患者,約佔所有報告病例的五分之一。現時仍有逾2,000名人員在西非工作。

MSF Fighting Ebola 7
中堅
 
醫護人員穿著全套保護衣物,每日兩次進出高風險區,每次逗留最多一小時,已是極限。由於醫學界至今未有康復者再度感染的報告,他們只需穿著簡單的防護衣物,便可以逗留在高風險區較長時間,令他們得以成為伊波拉護理中的中堅分子。
MSF Fighting Ebola 8 Salome Karwah

康復者莎樂美是蒙羅維亞治療中心的精神健康輔導員,她跟父母、未婚夫、姐姐與外甥同時染病,病重時的一點一滴,記憶猶新。「我對周遭的一切亳無意識,只感到身體強烈痛楚。伊波拉像來自另一個星球的病毒,帶來痛楚,每根骨頭都覺得痛......」後來她病況好轉,但父母都因病去世了。

 

雖然經歷喪親之痛,不過她深信自己存活下來是有原因的,驅使她重返治療中心,協助其他病人。「我訴說一己經歷,激勵病人,讓他們知道,他們同樣可以生存。」 

MSF Fighting Ebola 9
後方
 

支援抗疫的後勤同事,在對抗伊波拉的戰疫中同樣功不可沒。興建治療中心時,必須考慮到在高風險區,除了必要的人員以外,任何物品「有入無出」,譬如內裡設有掃描器,以電腦傳送病人記錄,一旦有醫療設備或其他器材失靈,維修員都要穿上全套防護衣物入內維修。

 

在塞拉利昂博城(Bo)擔任後勤人員的劉曉靜(Lucy)指出,她其中一個主要的工作,是要嚴防病毒擴散。「當地治安其實不錯,然而我們要將治療中心當成高度設防監獄,設置圍欄,閒人免進。」

MSF Fighting Ebola 10 Lucy Lau

Lucy亦看到疫症帶來更廣泛的影響。「當地的經濟受嚴重影響,沒有人再建房子,原來替我們興建治療中心的臨時工說,根本找不到工作。」

 

人們對伊波拉的恐懼仍未消除,而被伊波拉影響的社區,亦將需要長時間才能復原。無國界醫生在這些地方,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前線醫訊

當病毒展翅

MSF When A Virus Has Wings 1

在西非,致命病毒伊波拉攪亂了人們的生活。至於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則有另一種傳染性更強的病毒,駐紮在一個名叫米諾瓦的地區。這種病毒除了可以通過咳嗽和噴嚏的飛沫,以及與病人密切接觸而傳播之外,還可以在空氣裡持續活躍數小時。

 

這就是在今年年初開始,攻擊中國北京和美國17個州的麻疹病毒。儘管在較發達的社區,麻疹病毒較容易控制,但在像米諾瓦般貧窮而缺乏資源的地區,麻疹病毒不但沒有對居民網開一面,更往往導致很多人失去生命。

 

麻疹可引發許多醫療併發症,如肺炎、營養不良、嚴重脫水、耳部感染及可導致失明的眼部感染。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2013年全球麻疹死亡人數達到14.5萬人,比2012年增加近20%。雖然只要接種疫苗便可以預防染病,而為一名兒童接種疫苗的費用只需約0.25美元,但麻疹仍是導致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MSF When A Virus Has Wings 2

自2010年起,剛果民主共和國就一直爆發麻疹疫情。無國界醫生每年均為數以萬計兒童接種疫苗,但也面對諸多難題,例如在東方省的亞胡瑪,醫療中心只有兩台冰箱和一台舊的摩托車,卻要為面積超過7個香港的地區提供服務。在同樣偏遠的米諾瓦,病童的生死則完全取決於母親是否有錢去求診並接受治療。當地大多數診所並不提供免費的治療。

 

無國界醫生的緊急救援隊伍提供免費的麻疹疫苗接種和治療,並到村落進行健康教育,告訴人們相關的資訊。醫療隊也捐贈藥物和支援醫療中心,以協助預防或治療麻疹病毒引發的併發症,並建立轉介系統,將最嚴重的病人轉到醫院進行治療。在2014年12月,無國界醫生隊伍在兩周內為米諾瓦地區近10萬名6個月到15歲的兒童接種疫苗。

 

不少非洲國家都已承諾採取行動,務求在2020年前控制並消滅麻疹,這將有助降低兒童的死亡率。要達到這個目標,便需要向最偏遠的地區提供更多資源來解決後勤、交通、冷藏鏈和人手的局限,以提升疫苗接種覆蓋率。至於在武裝衝突地區,例如南蘇丹和中非共和國等地,醫療系統崩潰,人們甚至不敢外出接種疫苗,這將令消滅麻疹之路更加艱難。

無國界醫生(香港)

來自你的聲音

想表達對無國界醫生的意見、分享當初支持無國界醫生的原因和對你的意義?歡迎你在「來自你的聲音」暢所欲言!有興趣受訪的支持者請以電郵(office@msf.org.hk)聯絡我們。

 

感動仍需行動

 

Mona是一位退休人士,她成為無國界醫生的月捐支持者,至今已經14年。談及當初為何會支持無國界醫生,她憶述說:「起初是被無國界醫生這名稱吸引,因為我認同幫助有需要的人,是不應被任何種族界線或政治因素左右的。」作為多年支持者,Mona接觸過許多與救援任務有關的資料,也明白當中種種困難,但每當看到傷病者的危急情況,她仍會感到心酸。

 

Mona在工作上雖已退下火線,但助人的行動則從沒停下來。現時,她在兩間社福機構義務為長者舉辦健體小組活動。她深信有健康就會有將來,亦希望遠方在危難中的人群同樣得到健康。「我每月付出的只是一點點的金錢,但透過無國界醫生就變成幫助全球身處困境的人的工具,我覺得很值得。」

 

Mona也特別敬佩救援人員的志願精神。她說:「前線人員為人道救援工作無私付出,將傷病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而自己本身享有的一切,包括職位、薪酬都統統放下,相信沒有太多人願意作這樣的犧牲。」Mona表示沒有期望過能在一時三刻看到前線有重大改變,只知道若人人都吝於踏出第一步,問題就永遠不會解決。

MSF HK Voices From Supporters 1 0

人道救援種子

 

佘Sir在青少年中心裡工作多年,經常接觸到不同背景的兒童。他認為香港大部份的小孩都十分幸福。「他們很少捱餓,生病時亦很容易看到醫生,小小年紀,家人可能已為他們將來的升學作打算。」相反生活在疫症、戰亂和天災頻繁國家中的小孩,處境則十分無助。

 

他記得曾在電視上看到有關無國界醫生的影片,片段的背景是在非洲,一位醫生除下薄薄的手套,再吹進空氣,使它變成一個氣球般,送給一位剛接受治療的小孩。「一件微不足道的『玩具』,對當地小孩來說已是非常珍貴。在這麼惡劣的環境,生存已變得十分困難,更不用談將來。」佘Sir認為無國界醫生不僅治療病人身體上的傷痛,還治療病人的心靈,延續了生存的希望。

 

佘Sir亦希望讓青少年中心的兒童親身體驗志願精神,同時培養他們的同理心。「現在他們可能夢想成為醫生、護士或其他專業人士,但願他日他們會好像無國界醫生的救援人員一樣,充滿熱誠,不計較得失,那怕需要支援的是住在隔壁的鄰居還是千里以外的陌生人。」感恩、反思和行動,就是佘Sir期望能種植到小孩心中的種子。

MSF HK Voices From Supporters 2 1

全球工作

烏克蘭戰事升級 加強援助

 

今年初,烏克蘭東部戰事升級,無國界醫生迅速擴展對戰線兩邊醫院的支援,以應付大批傷者。雖然交戰方在2月中曾達成停火協議,但戰區裡衝突持續。無國界醫生派出流動隊伍到不同城鎮提供藥物、物資、心理支援,並向郊區居民和受衝突影響的人提供基本醫療服務。

 

敘利亞︰炮轟下援助困難重重

 

大馬士革近郊的東高塔於1月遭猛烈炮轟達數星期,醫療設施被擊中,病人和醫護人員要撤離。無國界醫生支援的醫院醫治了數以百計傷者。2月,在北部的阿勒頗,政府軍與反對派戰事激烈,無國界醫生的醫院員工要被迫撤離。

 

南蘇丹︰疫苗注射抗麻疹

 

因應聯合州的伊達難民營出現的麻疹個案急升,無國界醫生於2月進行疫苗注射項目,目標是在5日之內,為營地及周邊社群的九成兒童,即約3.5萬人接種麻疹疫苗。

 

回應歐洲的入境者和難民的需要

 

大部分來自敘利亞、利比亞和伊拉克的入境者、尋求庇護者和難民,在橫渡地中海抵達意大利後,都有人道和醫療援助需要,無國界醫生遂自2月起,在西西里島向剛抵岸的有需要人士提供醫療護理。在塞爾維亞,無國界醫生亦向棲身於森林和廢棄房屋的入境者、尋求庇護者和難民,提供必需用品和醫療護理。

 

莫桑比克︰霍亂爆發令人憂慮

 

莫桑比克其中3個省份的霍亂個案於2月急升,超過3,500人受感染。無國界醫生與當地衛生部合作,在太特和莫阿蒂澤設立兩間霍亂治療中心,並支援推廣教育、主動尋找感染個案,和氯化食水的工作。

相關出版

瀏覽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