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的發展一日千里,當AI進入醫療服務,醫生會否被「搶走飯碗」?目前AI決策支援工具尚未能取代醫生的臨床觀察、診斷及治療,但可以輔助他們作出更快、更準確的決策,尤其在醫療資源匱乏的環境更為有用。迎接科技新浪潮,無國界醫生與時並進,把創新科技融入不同的救援項目中。
第一:利用AI圖像識別軟件,即時識別蛇的類型,有助醫療團隊更快捷尋找正確的抗蛇毒血清作治療。每年全球有超過500萬人被蛇咬傷,導致高達近14萬人死亡,若要及時提供治療救人,首要正確分辨該條蛇是否有毒或毒性如何。偏偏全世界有逾3000種蛇,部分更是「偽裝大師」,懂得模仿樹枝或樹葉,甚至懂得「無毒扮有毒」。
無國界醫生前年連同其他研究團隊,從不同途徑收集超過38萬張蛇的圖像,並把圖像存入識別軟件,再利用AI演算法協助醫療團隊分辨蛇種。兩間由無國界醫生所支援的南蘇丹醫院已開始試用平台,目標是逐步改進蛇咬治療方法,降低死亡率。
第二:無國界醫生研發e-CARE應用程式,內建AI支援的虛擬醫療助理;醫護人員可以輸入相關的病情,程式會利用演算法,引導醫護人員作出最合理的診斷,更會建議相應治療方案。在資源匱乏的地區,合資格的醫護人員往往供不應求,當地診症或會不準確,為兒童處方過多抗生素的問題甚為普遍。
組織在前年開始試用e-CARE,目前用於6個國家、合共8個組織支援的項目中。舉例,在中非共和國的一間健康中心,短短一個月內程式提供了超過21萬次諮詢,有效令抗生素處方率下跌近40%。
以上是其中兩個無國界醫生近年開發及應用的AI技術工具,而組織將繼續拓闊融合人工智能及醫療應用的想像,從而增加提供醫療援助的能力及質素,惠及更多有需要的脆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