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孕婦臨盆之際,不少人拿起「走佬袋」便跳上的士前往醫院;當遇上緊急情況,她們亦能召喚救護車入院。遠在非洲坦桑尼亞,在該國南部、距離全國最大城市三蘭港(Dar es Salaam)十幾小時車程的利瓦勒(Liwale),那裏並無便捷的交通系統,部分孕婦作動後只能騎上電單車,由丈夫開車送往最近的醫院生產,而他們往往需在顛簸的沙地上奔馳數小時。
利瓦勒幅員遼闊,但缺乏醫療設施,以致病人的求醫路遙。該區的面積較香港大約30倍,卻只有一間由無國界醫生支援的醫院設有婦產科。無國界醫生救援人員、來自香港的婦產科醫生王敬維(Rayman)於去年10月抵達該院參與為期三個月的救援工作,為當地的孕產婦提供產前護理、分娩服務、緊急產科護理和產後諮詢等醫療護理。
產檢有助醫護人員掌握母嬰的健康情況,及早發現並預防潛在風險,例如妊娠高血壓和糖尿病等症狀,避免孕婦生產時出現併發症或難產。在利瓦勒,當地人多數屬遊牧民族,他們沒有固定居所,習慣逐水草而居,因此孕婦難以按時到固定的醫院接受檢查,部分更可能從未接受產檢,令分娩的風險增加。另外,當地的婦女習慣由村內的「執媽」或女性長輩接生,往往等到無法自然分娩時,才會考慮長途跋涉前往醫院求醫。
正因如此,Rayman工作的醫院接收了不少情況危急的孕婦,需要緊急施行一場又一場與時間競賽的手術。他說:「很多孕婦抵達醫院時已錯過最佳的手術時機。利瓦勒的醫療設施稀少,病人求醫的路途遙遠。有時候,孕婦坐電單車來醫院,她們在路上顛簸了兩、三個小時,抵達時已經大出血,幾乎休克,而這種情況每天都可能遇到。」
無國界醫生於利瓦勒支援的醫院致力治療 5 歲以下兒童和孕婦,希望能改善當地的母嬰健康。該院每天接收逾80位病人,剖腹產手術佔整體手術量多於一半。Rayman作為該院唯一的婦產科醫生,除了每日平均協助接生逾 10 名嬰兒,亦要在病房內照料病人,為她們清洗傷口及提供其他醫療護理。
在眾多病人之中,Rayman難忘一名懷有雙胞胎的40歲媽媽,她從距離醫院6小時車程的地方而來,抵達時情況已很危急。他說:「我過去一看,其中一個寶寶的腳已露出母親的體外,我心裏很驚訝。」Rayman迅速為這名孕婦接生,最終雙胞胎姐妹安全來到世上,成為那位媽媽的第九與第十名孩子。
為了增加兒童和婦女的就醫機會,無國界醫生自2022年8月起與坦桑尼亞的衞生部門合作,在利瓦勒的7間醫療設施展開工作。組織亦更於去年增添兩輛救護車,改善轉介病人的服務,尤其是針對居於偏遠或醫療服務不足夠的地區,旨在縮短病人前往醫療設施的交通時間。另外,為了避免孕婦於往來醫院的長途跋涉期間難產或發生意外,在利瓦勒的醫院附近亦設有待產房,可供準備臨盆的孕婦入住,免卻她們周車勞頓。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Rayman與當地的醫療團隊需靈活應對資源不足的難題。由於該院是當地唯一一間設有婦產科的醫療設施,面對龐大的醫療需求,醫院只能超負荷地運作。Rayman指醫院平均每天接收約30名住院病人,但院內僅得24 張病床,因此常有兩名孕婦被迫分享同一張床,他說:「有時候,一張病床除了容納兩名媽媽,還會加上她們各自的嬰兒,即一共四人睡在同一張床上。」
除了病床,穩定的供電亦難得。由於區內偶爾會突然停電,倘若正值緊急手術之中,Rayman便需在沒有冷氣與照明系統下,依賴頭上的那盞「登山頭燈」繼續搶救病人,他說:「我習慣備有一盞『登山頭燈』,盡量確保緊急手術不受停電的影響而暫停。曾有孕婦在凌晨被緊急送院,當醫療團隊為她施手術時,手術室卻突然停電。在此生死攸關之際,我戴着頭燈,繼續完成長達兩、三個小時的手術。」
生育的痛,常被視為女性經歷最劇烈的疼痛之一。儘管當地的孕婦面對醫療資源不足的挑戰,但她們仍於困境中,展示生命的韌性。無國界醫生的救援工作旨在填補當地的醫療缺口,致力增加兒童和婦女的就醫機會。組織自1993年起在坦桑尼亞工作,至今已逾30年。於2024年,無國界醫生於坦桑尼亞的團隊接生逾5,770名初生嬰兒,提供了近4.7萬次門診診症。